方毓婷挽着七岁女儿,一起走在慈济路上。摄/ 陈正宇
2003年,方毓婷翻阅一本台湾杂志,读到慈济志工如何翻转一个贫困家庭命运的故事,心头一震。慈悲与大爱、服务人群的故事,跃然纸上,燃起她内心的热情。
早在学生时期,她就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主动前往广惠肇留医院,为长者送上祝福和欢乐。“当时我心想,如果新加坡也有慈济该多好,我一定能做得更多。”
因缘来得正是时候。就在那个周末,她在牛车水街头巧遇慈济十周年成果展,便踏进会所参观,了解慈济的志业与理念。那一天,成为了她走入慈济的起点。
一个月后,方毓婷进入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就读。成为志工后,她渴望把这份启发她的大爱传递出去。“慈济提倡‘诚正信实’以及‘慈悲喜舍’的精神,我觉得同学若能在良善的环境中成长,也能成为利益社会的良能。”
虽然身为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与学业压力,她仍毅然发起创办慈青社。让她意外的是,学校竟在她生日当天核准社团正式成立,这是她最难忘的生日礼物!
慈青们彼此扶持,齐心协力推动志业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图片提供/ 方毓婷
对的事 从校园做起
作为SMU慈青社的负责人,招募新会员成为首要任务。“这并不容易,商学院同学的思维偏务实,会问‘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此外,慈济内容多为中文,对英文源流的学子而言比较难亲近。
方毓婷没有退缩,而是尝试举办各式活动分享理念。为了推广素食,她策划了“心素食仪”素食节,展示蔬食饮食的益处。她观察到许多同学热衷参加讲座,于是举办《幸福人生》讲座。“我们邀请了时任执行长刘济雨师兄前来分享,鼓励正值人生交叉口的青年,获得热烈回响。”
此外,慈青社还发起筹款活动,支持慈济在印尼峇淡岛的义诊项目。同学们在白T恤画上希望与祝福,赠送给当地孩童,传递温暖与关怀。
二十年过去,方毓婷依然与接任负责人的学妹傅玉桂保持深厚友谊,历久弥新。摄/ 陈正宇
方毓婷至今仍记得慈青定期探访喜乐之家(SILRA Home,收治麻风病患的疗养院)的情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麻风病被误以为无法治愈且高度传染,导致患者被隔离治疗。随着医学进步,时过境迁,而喜乐之家的院友垂垂老矣,也逐渐被社会遗忘。
慈青们每次到访都带去陪伴与节目表演。比如中秋节时,他们陪院友提灯走遍院区。“我们想让阿公阿嬷知道,当其他人都在过节,他们也没有被落下。”
在大学时代,方毓婷与慈青伙伴定期前往喜乐之家关怀院友。摄/ 王绥喜
一次偶遇 坚定助人志向
一段亲身经历,更坚定了方毓婷对志工服务的承担。一次在静思书轩歇脚后,她遇到一位老婆婆辛苦推着回收车。方毓婷主动帮忙,两人一起穿梭在街头巷尾,翻找纸皮和瓶瓶罐罐。交谈间,她得知老婆婆独居在附近的租赁组屋。
两小时后,老婆婆辛劳换来的报酬却只有95分钱,不是方毓婷以为的五元。老婆婆收下一元还被回收商要求找回五分钱。
“我当下很想把一块钱递给她。”然而方毓婷又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老婆婆的谋生方式和尊严,内心的同情瞬间转为钦佩。
方毓婷看见了繁华新加坡的另一面——仍有许多独居、辛苦讨生活的长者。“他们是国家建设的先驱,却在晚年孤苦无依,我觉得我们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从那之后,她便投入慈济的独居长者暨乐龄关怀日,每月一次陪伴住在牛车水租赁组屋的年长者。志工为他们按摩、送上餐点、表演节目。
那位拾荒的老婆婆也是关怀日的常客,两人建立了深厚情谊,直至老婆婆离世。
三代同行的慈济路
2004年对方毓婷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岁末在台湾举办的全球慈青营队期间,证严上人的悲愿、分组交流,让她深有共鸣。当时恰逢南亚海啸爆发,重创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地,全球慈济启动赈灾行动,慈青们也走上街头募款。
“在那次营队,我立志生生世世跟随证严上人。”
即使后来步入职场、成家育女,方毓婷仍持续承担志工服务。如今她已是慈济委员,也是培育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新进志工培训。
为接引新进,她深入学习上人的精神理念,不断提升自我,也坚定走入人群付出。
方毓婷的母亲郑玉珠,以及七岁的女儿也是慈济大家庭的一份子。她主动报名参加快乐亲子成长班,学习静思语教学,增进亲子交流,也让孩子薰习孝道、环保与素食。
“新加坡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应该学会惜福,也要懂得回馈。”她也希望女儿在慈济结交一辈子的真挚朋友,如同她当年一样。
方毓婷的母亲也是慈济的中坚志工,积极参与环保日、慈善日等活动。她坦言:“每当我工作忙碌或感到疲惫时,都是妈妈在我身边提醒我别迷失方向。”
每月第一个星期日的慈善日,她与母亲一同前往探访照顾户,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份对有需要的家庭及长者关怀,从她初院时期探访广惠肇留医院起,已坚持超过二十年。

方毓婷与同是慈济委员的母亲郑玉珠,把握每月第一个星期日的休假日,探访受助的家庭。摄/ 陈正宇
恒久动力 来自爱的记忆
方毓婷与长者的自然亲近,源自于从小与外公外婆情感深厚。父母忙于工作,是外公外婆陪伴她成长。“外公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教我写下中文姓名。他也是下棋高手,我们一对弈就忘了时间……”外婆为她缝补衣物、准备年菜。那些日子,是她最珍贵的回忆。
每次与长者相处,她就仿佛回到童年,回到外公外婆身边。这些深藏心底的温暖,也成为她持续奉献的动力源泉。
二十年来,她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人,始终秉持慈济人“感恩、尊重、爱”的心念,对待每一位受助者。
“赈灾时,我们用双手奉上物资,深深一鞠躬表达感恩。”对她来说,是受助者给了她服务的机会。
“如上人说的‘见苦知福’,是他们让我们有机会修福、修慧,我们更应心怀感恩。”
摄/ 陈正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