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慈善人物

侍母至孝不离弃 行谊长存在人间

13年,患有皮肤癌的阿康从皮肤出现红疹,到锯掉小脚趾和脚板骨;13年,阿康从接受慈济新加坡分会的医疗费补助,到找到工作主动要求暂停补助;13年岁月悠悠,始终不变的,是阿康对于七旬老母亲那份不离不弃、事必亲躬的孝心和顺从。


"SG20111001CHA-LZH-042”
阿康侍母至孝,每天会在上班前准备好母亲的膳食,亲自喂食后,会把药品剂量整理好,让母亲服药。摄 / 林志华

阿康生于1966年,新加坡人,家住大巴窑(Toa Payoh)。

新加坡第二卫星市镇大巴窑,建于1968年。在老镇周边、远离市中心的一些组屋,前几年启动邻里提升计划,虽然周围大树成荫,但环境有点脏乱,区内多数是让低收入者租赁的组屋,有的两房式,有的是一房式组屋。人口老化,人气不旺,寂静的长廊,不闻人声。

半百老镇,岁月静好。到了周六早晨,这个社区的小贩中心也没有热闹的人潮,只有一两桌老年人在喝咖啡。

小贩中心对面的一座两房式组屋里,阿康也起身了。望一望睡在隔壁床的老母亲也醒了,阿康连忙起身梳洗。

每天早上,阿康第一件为母亲做的事就是擦脸漱洗。母亲行动不便,一天要更换几次尿片。阿康将纸尿片打开,用粉扑在尿片上先扑洒上一层爽身粉。

“长时间穿尿片,皮肤会红红,扑上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爽。”阿康说:“我们照顾baby也是这样。”

本来就话不多的母亲,中风后更是难得开声。母子间似乎有连心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切都在静默中,配合无间。

将心比心 常念母恩

中午,阿康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或小贩中心打包午餐。“妈妈喜欢吃饭。”饭后,阿康为母亲把药品剂量整理好,让母亲服药。

阿康与母亲同住在目前这个租赁一房一厅组屋单位已经近二十年了。八旬老父一向独来独往,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阿康是老么,上有二姐二哥,也各自成家搬了出去,如今只剩下阿康母子住在这里。

今年80岁的母亲,前年中风偏瘫,起居饮食都需要有人照顾。无力雇用女佣,阿康很自然就负起了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从个人卫生、居家打扫、洗衣服、换尿片到洗澡,都需要阿康。问他一个46岁的男人会不会尴尬?“怎么会呢?我们以前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照顾我们的。”

阿康把母亲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这些工作,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已经不容易,对一个病人来说肯定更吃力。阿康的身体缺乏免疫力,还患上并发皮肤癌,多年来病情反反复复。阿康身上有长期溃烂流血,无法复原的伤口,尤其是头部与四肢,造成四肢关节坚硬萎缩变形,动作不灵活。他却没有想要把母亲送去疗养院。

“在疗养院不认识人,有自己亲人照顾比较好。”

十多年前阿康住院留医。“没有人来关心,感觉到很孤独。我生病时,有谁来照顾我?现在妈妈生病,我要照顾她。”

少欲知足 自助自强

父母年轻时是菜市场里卖蚶的摊贩。阿康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十几岁就到社会上打滚,从鸡蛋送货员做起,后来还到脚车行做技工。可能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生活一向无忧无虑,今朝不愁明日事。自言爱自由,生活很放纵,曾经中了马票,但横财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1995年的一次回营服役时,他被诊断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此不必再服兵役。为了控制病情得仰赖长期服药,起初还勉强可以,后来病情恶化,皮肤出现红疹,严重时表皮还会脱落如雪花,两只手背通红,让人望而生畏。阿康常常进出医院,无法工作,生活还有兄姐的协助,但相对增加的医药费,是很大的问题。

药费高昂,也无人依靠,阿康不是没想过放弃。但幸好在1999年,由医院转介成为慈济的照顾户。

因为他的病情颇为严重,医疗药费补助也节节升高。“起初心里很担心。药费最贵的时候是1700多元,不知道慈济帮得了这个月后,下个月还会不会帮……”

“在慈济人来之前,我也没有什么朋友。第一次看到慈济人就觉得亲切,他们很关心我的生活。” 在慈济的协助下,阿康接受了患病的事实,也知道这种病发展到后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他坦然接受。

在这期间,虽然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皮肤癌反反复复,但阿康还是能自力更生,只要身体情况还好,他就找积极工作,如清洁工、夜间保安员工作,赚取生活费。

“其实我不是很依赖。我如果能做,尽量做。”一直到2009年,因为病情受到控制,阿康有了较安稳的工作,自动要求慈济停止补助。

回望慈济十年来的医疗援助与关怀,阿康感叹地说:“如果没有慈济,我想我早就不在了。”

甘愿付出 恪守本分

2010年,皮肤癌恶化,阿康的四肢和头部皮肤出现许多癌肿,皮肤溃烂,需要住院接受治疗。因为免疫系统的问题,阿康的抵抗力与复原能力较差,伤口两个月才愈合。今年左脚板骨受感染,医生诊断说,严重的话可能需要把脚从膝下锯掉。他的心一沉,担心的是“到时候自己照顾不了,不能够照顾母亲。”

后来幸好只需锯掉小脚趾和脚板骨。照顾母亲的责任,他依然抗在肩上。晚上要工作,傍晚上班前与隔天早上下班后,阿康就要给母亲买饭、喂食、换尿片、擦身等。甚至在他接受皮肤癌治疗时,身上插着注射抗生素针管和药包,动作不灵敏,还如常照顾母亲 。

“看到别人的家庭,有老人家却不照顾。在我们家,以前我的外婆在这里去世,一直是哥哥照顾外婆。哥哥说,人在生时不孝顺,人没了才心痛,想要行孝是没有用的。”

这十多年来,阿康与慈济人接触很多,也常到静思堂参加“心莲之约”和节庆发放活动。“每次听上人开示,看到上人都很感动。上人能够帮助这么多人,真的很好。看到影带里一些人的故事,有些人比自己的情况更惨,双脚被截肢,觉得自己好手好脚,还很幸运。”

慈济人带来竹筒,鼓励阿康跨出助人的第一步,他发愿每天投竹筒、发好愿,更希望自己能够照顾母亲终老。

母子情深 人子身教

从2007年走入阿康生活的慈济志工陈惜枝师姊,不讳言第一次做家访时,心有忐忑和顾虑;但接触之后,发现阿康个性随和,对母亲尤其孝顺,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阿康为了让长期不出门的母亲出来散散心,想带母亲参加慈济活动,但老人家毕竟行动不太方便,步履缓慢。知道阿康这份孝心,慈济人立刻为他们提供交通。

“我看他看着母亲的眼神,他们母子连心,就知道母亲想去,母亲非常开心。看到他的孝顺,心里很感动。”惜枝师姊追述往事,感动依然。

“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经济与身体状况都不好,在这样克难的情况下全心全力照顾妈妈,为妈妈换尿布,尽到了‘孝’与‘顺’,真不简单。”在2011年二月才认识阿康的访视员洪徳谦师兄,亲睹阿康的孝行,深深被触动。

德谦师兄的母亲在2010年跌倒,脊椎断了两节,但因为年事已高,骨质疏松,无法进行手术。师兄就将母亲接到家里来住,请了两名女佣服侍母亲 。

“我的经济和身体状况比他好很多,但我无法与阿康相比,无法孝、顺两全。”

来自大家庭、事业有成的德谦师兄,表示因为母亲比较强势,觉得孝亲色难。他反省“每次访视与照顾户都能好好沟通,为什么对着自己的母亲不能?”因此德谦师兄学习把母亲当成堂上活佛来对待,同理母亲的病苦和心苦,不讲重话也尽量不让母亲起烦恼。

2012年4月5日,阿康悄然走完他贫病多舛的一生。两度开案和结案,最后转为慈济关怀个案,只要能够自立,阿康都希望把济助的机会,让给比他更需要的人。阿康与慈济人13年的情谊,平淡深远,尤其在德谦师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身教:“阿康虽寡言,但从他身上学习良多。”

《无量义经》言:“譬如船师身有病,若有坚舟犹度人。”汪洋中的这一叶小舟渐行渐远,曾经它也不畏波涛,不惧己身力量微薄,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奋力化作渡人舟。

"SG20111001CHA-LZH-022”
2011年10月1日,北区访视志工一行人来到阿康与母亲租赁的组屋单位进行居家关怀。 2012年4月5日,阿康悄然走完贫病多舛的一生。始于1999年,阿康与慈济人13年的情谊,平淡深远,在志工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身教。摄 / 林志华

"SG20111001CHA-LZH-014”
2010年因皮肤癌恶化,阿康的四肢和头部皮肤出现许多癌肿,皮肤溃烂,需要住院接受治疗。阿康指着自己的伤口,豁然地向慈济志工说明自己的病痛。摄 / 林志华

"SG20111001CHA-LZH-028”
洪徳谦师兄(右)为阿康讲解竹筒岁月的故事,鼓励他每天发一善念,投钱入竹筒,让小钱也可以救人。摄 / 林志华

"SG20111001CHA-LZH-034”
今年80岁的母亲,去年中风偏瘫,起居饮食都需要有人照顾,阿康就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摄 / 林志华

"SG20111001CHA-LZH-043”
听过志工讲解上人推动竹筒岁月的故事后,阿康响应竹筒岁月,也发愿每天投竹筒、发好愿,更希望自己能够照顾母亲终老。摄 / 林志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