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慈善

青少年需要什么 家访引出复原力

因应青少年课题和推广“人人做慈善”的方向,慈济基金会(新加坡)趁着耶稣受难日的公假,于2015年4月3日举办慈善培训日,通过访视的模拟短剧、“认识青少年”课程和访视员的心得分享,让404名参与培训的学员深入慈善的本怀。


 SG20150403 CHA PBT 018
透过有趣的角色扮演,参与慈善培训的学员们体会到青少年心理,学习要放下身段,以善巧而诚恳的态度,走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摄 / 潘宝通

当青少年坚持说不,长辈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服青少年从站立到坐下呢?

限时两分钟的角色扮演,引来哄堂大笑。其中一组成功的“长辈”对“青少年”说:“游戏还没开始,坐下。”让扮演青少年的学员又气又好笑地说:“我受骗了!”

现实生活中,当成人面对青少年时,往往是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若不奏效则难免还会连哄带骗。在2015年4月3日的慈善培訓日中,大家就通过角色扮演,重新感受要求者和被要求者的心理,进一步学习青少年辅导关怀的技巧。

有趣情境剧 省思访视人文

因应青少年课题和推广“人人做慈善”的方向,慈济趁着耶稣受难日的公假举办慈善培训日,通过访视的模拟短剧、“认识青少年”课程和访视员的心得分享,让404名参与培训的学员深入慈善的本怀。

培训开场放映了影带《回眸来时路——慈善访视》,记录了台湾资深访视志工陈秀凤和赖美智如何走访孤贫病患,给予个案急难救助、经济补助和心灵陪伴;她们从访贫中体会佛陀所说的四谛——苦、集、灭、道,也在关怀照顾户之中学会了软实力和诚恳待人的态度。

接着,副执行长徐雪友分享“人人做慈善”的重要性。她分享在《衲履足迹》2014年秋之卷中,证严上人惕众:做慈善是慈济人的本分事,慈济人应深入人间苦难多访视,亲睹、亲闻、亲行,藉以启发悲心。徐雪友总结说:“若觉察自己慈悲心不足,就做访视,体会人间因缘苦难,多访视好让法入心。”

为了培养志工在访视的默契,课务组准备了新案评估和开案的模拟短剧:访视员前去评估一个个案,照顾户患有爱之病,其父亲需靠鼻胃管进食,其母双膝常疼痛,女儿又有自闭症,仅靠妻子照顾一家大小。台上志工扮演着评估的过程和个案家人的反应,夸张的演出让志工会心一笑,社工林祖慧在旁穿插一些提问:“我们能私自拍下案家的开销账单吗?”“我们能随意介绍药物给案家吗?”在一问一答之间,志工思考与了解了访视员必须避忌或注意的要点。

新进志工沈秀菊首次参加慈善培训,看了短剧,她认为访视志工不必于初次评估新案即仓促决定,可再理清疑惑之后才决定是否需要关怀或资助。沈秀菊觉得:“每个阶段都以真诚的心去做,我会慢慢琢磨访视技巧。”另一名志工蔡幸云至今还未参与过访视,她觉得短剧的方式活泼,让她了解访视时可能发生的状况,短剧之后社工在旁的提示,让她受益不浅。访视志工颜慧玲则通过短剧学习到在家访时该与不该做的事。“会警惕自己不可先入为主,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帮到照顾户。”颜慧玲说道。

陪伴青少年 找到自我定位

此次培训课程以青少年关怀辅导为主,正是因应即将在五月份开跑的“新芽奖励金专案”。在新芽补助金计划(注)的初访时,访视员经常发现一些中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交方面须定期陪伴,因此推荐他们为“新芽奖励金专案”的受惠对象。学生除了每月获得餐食与交通费补助,志工将通过六个月的计划,定期上门家访,与家长、校方合作陪伴学子。经半年陪伴后,若观察到学生有取得进步,慈济将颁发奖励金以资鼓励。

“现在分成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我口中的角色,一人负责模仿对方的动作。”慈济社工李奕娴带领在场学员进行扮演游戏。扮演对象有老人、青少年和兒童。只见大部分学员以驼背来诠释老人,以可爱活泼来模仿儿童。“再来想像自己是青少年,会是怎样的肢体表现呢?”只见许多人低着头划手机或是板着脸等刻板动作。

“为什么一般人对青少年的印象总是负面呢?”李奕娴反问,并带领大家一起深入“认识青少年”。心理学家艾瑞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曾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正经历自我认同的阶段,因此会探索“我是谁”的议题,了解自己的喜好,或是从他人的回馈中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自己。

李奕娴建议在访视员陪伴青少年时,要懂得培养他们的“复原力”。“复原力就像‘打不死蟑螂的精神’,让青少年能够在面对逆境和压力中对抗困难,拥有正向的态度生活。”李奕娴巧妙地比喻。随后她提出六项培养青少年复原力的方法:协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提供孩子多元的尝试机会、鼓励参与团体活动、协助发展健康的休闲活动、教导孩子遭遇困难时有效的应对策略,还有为家长规划并举办亲子教育课程。

“用真心影响孩子的一生,用关心取代责备,用同理包容变异,用赞美增长信心,用倾听开启沟通。”李奕娴以五大要诀总结分享。

访视初发心 陪伴个案成长

“为了弥补母亲往生、来不及行孝,我踏上了访视之路,在承担过程和证严法师的开示中找到生命的答案。” 访视员连美儿与大家分享自己做访视的四层体悟。第一层体悟是“众生即父母,父母即众生”。连美儿感觉自己是孩子,照顾户的经历好像父母的无声教导,时时叮咛着自己。“因为与照顾户的互动,我放下对父亲的不谅解,善和孝之间存在着如此微妙的关系。”

连美儿的第二层体悟是“菩萨的使命”。她表示,访视中先要拔除对方的苦,才可以为对方说脱离苦的方法。她常在访视之后自省是否时时欢喜,进而觉察自己的烦恼不外乎来自妄想、分别与执着,觉察自己入法不深。第三层体悟是“忏悔得清净”。连美儿表示,访视宛如照镜子,与照顾户互动中仔细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中自省。第四层体悟是“三轮体空”,没有所谓的施者、受者和施物,藉此放下自己的执着。

另一名访视员罗政秋分享做访视需培养耐心,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个案成长。他举例,一名照顾户的儿子患有自闭症,志工访视时他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里。2014年5月,志工上门邀请照顾户庆祝佛诞日、母亲节和慈济日。儿子居然愿意走出房门,在访视员的引导下把康乃馨献给父母。不仅如此,让罗政秋感到欣慰的是,身为基督徒的照顾户也到静思堂捐出竹筒,并出席静思堂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的慈善发放。看到照顾户的成长,罗政秋更耐心地陪伴。

学员蔡珅玲赞叹:“这次的分享很棒!这样真的是从做中学,学中做……各位讲师都讲得很棒!我希望能学以致用于访视,甚至日常生活中。”

注:自2008年发生金融风暴后,许多本地家庭的生计都受到冲击,慈济于是开展新芽补助金计划,协助中小学生的车资费和午餐费以让他们安心上学;2015年慈济增设新芽奖励金专案。

SG20150403 CHA PBT 004
为了推广“人人做慈善”的方向,慈善组广邀慈诚委员报名此次的培训,404位学员中来了140位慈诚委员,让志工温故知新。 摄 / 潘宝通

SG20150403 CHA PBT 010
课务组准备了新案评估和开案的模拟短剧,让学员们了解访视案家时须注意的事项及慎重精准地评估新案。 摄 / 潘宝通

SG20150403 CHA PBT 008
台上志工扮演着评估的过程和个案家人的反应,社工林祖慧在旁穿插一些提问,让志工思考与了解了访视员必须避忌或注意的要点。 摄 / 潘宝通

SG20150403 CHA PBT 020
李奕娴建议在访视员陪伴青少年时,要懂得培养他们的“复原力”。“复原力就像‘打不死蟑螂的精神’,让青少年能够在面对逆境和压力中对抗困难,拥有正向的态度生活。”她说道。 摄 / 潘宝通

SG20150403 CHA FYT 031
访视员连美儿从做中学,学中觉,与众分享她做访视的体悟。 摄 / 符亚添

SG20150403 CHA FYT 033
访视员罗政秋分享做访视需培养耐心,长期的陪伴,让案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摄 / 符亚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