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营队启善根 年轻人“赞”起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和一个理想世界,但如何实现呢?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举办新加坡慈济大专青年生活营,迎接83名来自新加坡各大专院校的学员。透过课程与付出,这群年轻学子不仅自我反思,更发心自我改变,“赞”起来影响世界。


 SG20151101 EDA HSN 035
83名来自新加坡各大专院校的学员,以及98名承担工作人员的慈青学长与校辅爸爸妈妈,一同聚集在静思堂参与两天一夜的慈青生活营。图为慈青在第二天早晨做早操的画面。 摄 / 黄思妮

“真正高兴地见到你,满心欢喜第欢迎你……”早上九点,在静思堂门口,两排大小队辅微笑着拍手欢迎初来乍到的年轻学子。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举办新加坡慈济大专青年(简称慈青,注)生活营,迎接83名来自新加坡各大专院校的学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初次接触慈济的新伙伴。

去年,慈青因忙于筹办“浩瀚父母恩”演绎而停办迎新营,加上一批慈青同时毕业,以致在籍的校园慈青人数变少。为了招募更多在籍慈青,营队课程的深度与长度来得更重要。阔别六年,慈青决定复办过夜的生活营,克服以往受限于场地的挑战,一共动员了98名工作人员。许多毕业多时的慈青学长纷纷回来鼎力相助,与校辅爸爸妈妈各司其职,承担幕后的大小工作。

在籍慈青也不落人后,八月初的慈青干训营结束后,迅速成立新的校园团队,于九月初展开邀约工作。除了致电和在例常活动邀约外,慈青还到校园社团、宿舍和各个迎新活动中积极邀约同学,参加这次“年轻人,赞起来”为主题的营队。

正面思考 哭泣但永不放弃

第一堂课,生活营筹委邀请到马六甲分会《大马慈济情》企编,也曾是新加坡分会人文真善美同仁的吴晓红师姊,前来分享自己在慈济的成长经验,激励学员“赞”起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坚持能成就一切。”吴晓红说道。大学时主修会计的吴晓红在开始制作大爱台节目《大马慈济情》时,是毫无头绪且缺乏经验的。在面对种种挑战和批评时,她没有退缩,上网观摩与自学,过程中她咬紧牙根也流过泪,还是把工作完成。但其中又是什么动力驱使她往前走下去呢?吴晓红提到:“是工作中所接触的人间美善故事,给了我动力和生命的意义。”

怀着正向的思维,吴晓红把“Impossible(不可能)”看成“I’m possible (我是可能的)” ,完成了一集又一集的影片制作。也因拍摄因缘,接触了无数的个案,吴晓红从中深获启发,也接引了不少病患走出来,成为了助人的人。

停了这段分享后,就读南洋理工学院护理系一年级的陈泇曲,默默地抹去眼泪。她深深地被吴晓红 “不是因为梦想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所以看到希望”的勉励而触动。原来,她不太喜欢护理系,觉得课业太繁重,也不是兴趣所在;但听了分享后,她联想起实习时帮助病人的喜悦,无形中实现了人生意义,于是发愿要学习吴晓红师姊,坚持下去。

理想世界 慈济人文新体验

83名学员来自不同的背景,每个人有着自身的习气,来参加营队所抱持的心态也不一。为了让学员感受到慈济世界的礼仪之美,举凡行、住、坐、卧、用餐、礼佛、问讯无一不是禅。筹委以攻站的形式,让学员一一说明与实作。随后,慈青学长陈殿中进一步讲解,团体中的礼仪和默契,不仅有利于活动的进行,同时也能呈现团体的美,更潜移默化待人的道理。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和一个理想世界,但如何实现呢?”陈殿中问道。他向学员介绍慈济是如何把理想化作愿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他表示,慈济是一个实践的团体,力行四大志业和八大脚印(慈善、医疗、人文、教育、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工和环境保护),援助超过71个国家地区,真正体现大爱无国界,人人皆平等的境界。“人不该光是梦想,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

在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护理的陈琦,首次来到新加坡静思堂,也邀请了几位同学一起报名生活营。陈琦喜欢慈济的理念,尤其认同一个团体必须有其制服和一些规范。陈琦认为礼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说道:“身心表现得恰当,才会有气质,让人心生好感,起恭敬心。当大家一起做事时,就很有团体的美。”陈琦表示会用心学习礼仪,并会把所学的展现在生活中。

你我生命共同体 地球危机来不及

年青人是未来主人翁,也是建构往后世界面貌的关键。如今地球面临着危机,提升环保意识,刻不容缓。慈青学长余承翰透过影片播放,向大家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也抛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天地万物息息相关,余承翰询问学员是否有关注现今地球各角落正在发生的气候变迁、水源危机、粮食危机等议题。“受苦的人也许不是我们,但正在消耗地球资源的我们,人人有责。”他鼓励大家应生起同理心,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把力量凝聚起来,挽救垂危的地球。

余承翰回想起还在求学时教授曾说过:“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不由反思,科技或许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来得及”吗?在科技研究还未有“开源”方案之时,我们其实也可以立刻做“节流”,减少水电使用量,响应素食环保等。余承翰最后分享一句影响他非常深的静思语“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提醒大家如果一直处在舒适的环境而不懂得同理,发挥价值,善用福报,有一天所拥有的福报也会用完。

学员靳欣坦承一直以来虽有“环保意识”却无“危机意识”,对环境议题有些了解,但没有危机感。靳欣听了余承翰学长的分享后,发愿以后会更环保,之前对素食的认知只是为了护生,这天学习到了素食也能环保,激发了她尽量茹素的决心。

珍惜每份用心 素食环保动起来

上了堂环保课,紧接着是轻松活泼的“环保攻站”游戏。在“素食护生”关卡,学员体验猪群逃避捕捉时的恐惧,夹耳朵当惩罚为了感受猪群在宰割前被电击的痛楚,也观看了宰割猪群的残忍片段。解说员呼吁大家要尊重生命,除了肉,我们其实还有很多选择与替代食物。此外“垃环保问与答”关卡,更加深了学员“回收好,不用更好”的学习,尤其是一起减少电子垃圾产量。

“恕我直言,这不是我所预期的。”“华而不实。”原本和蔼可亲的队辅爸爸妈妈突然说道。

在“素食料理”关卡中,学员被要求做指定动作,如仰卧起坐、大字跳等,用劳力来换取食材。游戏中更特别设计“队辅陪审团”严厉批评学员用心准备的食物。原本期待很多赞美的学员,听到苛刻不实的评价后都有些丧气,部分学员更难以接受,震惊失望之余,有的还落泪。

解说员连忙解释,这其实是预先铺陈的“实况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体会用心准备的食物被浪费或批评时的感受。所谓“食物里程”,并不只是从生产到端上桌的距离,还包括了农夫的每一滴汗水、厨师的每一次苦心、食品运输人员、超市服务人员的辛劳等都得纳入考虑。

学员李俞慧分享在营队的前几天,嫌弃母亲煮的汤太咸。这次体验让她想到平时浪费的不仅仅是食物,也辜负了母亲的心血。母亲每天都煮汤,让她太习以为常而不懂得珍惜。她表示这次的活动让她有了深刻的感触,承诺以后喝汤时都会怀抱感恩心。

感念父母的守护 孩子寄语谢恩情

晚间,营队安排了“父母恩”环节,学员皆有感触,对父母的体恤浮上心头。“父母亲会老去,会有离开的时候,不要等到来不及,趁现在把心中的话写下来……”主持人温暖的嗓音带领学员尝试倾听心中的声音,把不敢当面跟父母说的话,一一写在纸上。学员想着最亲的人,好多思绪涌上心头,想要立刻说给父母听,有的人边写边落泪。大家写毕,放入信封,注明地址,信件会逐一被寄到父母手上。一些学员在合上信封前不禁再仔细观凝一番,读着自己写下的心中话,待寄到父母手上,还要亲口说给父母听。

就读护理系的唐莎斐分享道,之前对慈济略有所闻但从未参与,因巧遇慈青学长来到宿舍进行爱洒,便欣然报名生活营。除了更深入了解慈济,营队所学更大大超越了预想,她认为慈济理念里涵盖了诸如环保等不常提倡的议题。“父母恩”环节也让她想起了母亲,曾经对母亲的态度多么恶劣,心存愧疚,写信之余,还要亲口向母亲说声感恩。法喜满满的她,发愿参加更多慈济活动,也希望能有机会成为慈青,招募更多学员,播散爱心。

行善行孝不能等 慈悲善念化行动

营队第二天,丁菀薇和林文馨学姊通过影片和小组带动,让学员了解善的美和其影响力,为接下来的李亚妹安老院付出之行铺陈。安老院里的老人,有些只说方言或是已失去语言能力,学员使出各种法宝,比手划脚,说的说,唱的唱,有些还重复了好几遍,为的就是逗老人家开心。每位学员将行前特别手工制作的“静思语扇子”送给所关怀的老人,老人家拿到小礼物,更是“扇”不离手,很是珍惜这份细心准备的礼物。

学员练曜诚分享在准备手工扇子时,特别体会到静思语“行善行孝不能等”,一日以来,与小组学员已建立了感情,有伙伴在旁,给了他不少动力,在安老院带动起温馨的气氛。

有了付出的感动,学员把握因缘以学府分组,彼此相见欢,为日后参加校园与大组活动打下基础。分会执行长刘瑞士在营队结束前叮咛,目前的教育制度,过于着重知识和技术,较少提倡品德教育。他希望年青学子能加入慈济大家庭,找到人生的方向,学习做人的道理,通过付出见苦知福,惜福再造福。“做利益社会的事,人生更有价值。”

注:新加坡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号召在籍或刚毕业的大专院生一起做利益人群的事。慈青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或举办各种活动,将慈济人文精神,落实在校园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在社会风气普遍低落的大环境中,树立正向的时代青年典范。每年筹办的慈济大专青年生活营更接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学生成为慈青。

 SG20150815 EDA ZZY 013
八月中旬,慈青早已展开营队的宣导。图为2015年8月15日,国大慈青在迎新活动中设摊介绍慈青与营队。 摄 / 周正阳

SG20151018 EDA LYH1 004
2015年10月18日,营队工作人员在环保教育站有一日营前筹备。工作人员在环保教育站外面晒睡袋及枕头。 摄 / 连雅慧

SG20151031 EDA CSX 197
“不是因为梦想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所以看见希望。”现任纪录片企编的吴晓红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长经验,激励学员“赞”起来。 摄 / 蔡诗秀

SG20151031 EDA HYY 014
慈青学长向学员讲解团体活动的礼仪和默契。除了让活动进行顺利、呈现团体的美以外,更教导年青学子待人处事的道理。学员在慈青学长的示范下,学习行、住、坐、卧的威仪。 摄 / 何耀勇

SG20151031 EDA HSN 320
学员靳欣(右三)发愿要做环保。然而她坦承自己只有“环保意识”却无“危机意识”。对于素食,从前的理解是为护生,却从不知吃一斤肉需要消耗那么多的资源,因此激发了她在未来尽量茹素的决心。 摄 / 黄思妮

SG20151031 EDA HSN 164
“素食料理”关卡中,学员被要求以体力活儿来换取食材。经过细心地制作,却遭到评审的负评。这样的一个设计是让学员们体会食物被挑剔的感受。 摄 / 黄思妮

SG20151031 EDA HSN 425
“父母会老去,会有离开的时候,不要等到来不及,趁现在把心中的话写下来。”主持人带领学员尝试倾听心中的声音,把平时不敢当面向父母说的话或忏悔,一一写在信上。 摄 / 黄思妮

SG20151101 EDA HSN 125
唐莎斐(左一)发愿参加慈济活动,成为未来营队的志工,招募更多学员,播散爱心。图为第二天“善的涟漪”环节画面。 摄 / 黄思妮

SG20151101 EDA HSN 311
第一次到李亚妹安老院的练曜诚(左一)体会到“行善行孝不能等”,并送上自制的静思语小扇子给阿公。 摄 /黄思妮

SG20151101 EDA CSX 403
在花道教室学员依学府分组交流,并一个字形容这两天营队的心情写照,互相分享心中的感受。 摄 / 蔡诗秀

SG20151101 EDA WSX 053
在营队的尾声,学员第一次体会出坡,大家一起合力打扫静思堂。 摄 / 王绥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