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教育

暌违六年 新大联谊再启动

2016年6月4日中午,佛教慈济义诊中心飘出了阵阵粽香,五名来自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在25名志工的陪伴下相聚。联谊虽小,但如此因缘却是睽违了六年……


SG20160604 EDA ZZY 023
新大慈青学长方毓婷(蓝衣立者)和傅玉桂(灰衣立者)以英语向新伙伴分享新大的慈青生涯,包括成立慈青社的点点滴滴。摄 / 周正阳

暌违六年,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再度举办新加坡管理大学(简称“新大”)学生联谊会。与以往不同的是,受邀的学生是“慈济-新加坡管理大学助学金计划”受惠学子。今年慈济补助的十五名学生中,共有五名出席了这场联谊。出席率虽然不高,但在25名社区访视员和慈青学长“四对一”的陪伴下,联谊颇为温馨。

认识慈青 了解环保理念

“请挑选三至五粒不同颜色的巧克力!”

在司仪的带动下,大家围成一圈挑选桌上的巧克力糖。接着,屏幕呈现了相应的小组分享题目,如:选到黄色巧克力糖的人必须分享“最开心的事情”,蓝色则需分享“最难过的事情”。

破冰环节,志工与新伙伴交谈甚欢,义诊中心的气氛顿时热络起来。他们有的一见如故,有的形同“buddy”。早在年初,社区访视员和慈青学长自组家访小组,每隔两个月定期前往伙伴的家,关心他们与家人的生活起居,并鼓励新伙伴参与慈青和社区的活动,学习回馈社会。

趁着学校假期,助学金计划的慈青负责人刘劲宽,进一步联合慈青学长一同举办联谊,让新伙伴彼此熟悉之余,也邀请他们成为“慈青大家庭”的一份子。举凡环保、义诊、机构关怀等等,慈青副总联络人曾翠奕的分享,无不让台下的新伙伴听得入神。

基于大部分新伙伴曾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慈青环保组组长江韦杰伙伴也以“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为题,向新伙伴介绍“素食八分饱,两份助人好”、“清净在源头”等环保理念。

慈青长情 法水再栽新芽

除了让新伙伴了解新加坡慈青,毕业于新大的慈青学长也受邀前来陪伴这群学弟妹,让他们了解新大慈青社的过去,以自身的故事鼓励他们回馈社会。

新大曾于2003年创立慈青社,是新加坡第一个正式在大专院校成立的慈青社。然而在2010年,新大慈青社因为社员的理念与慈济不同,社员人数未达预期而关闭。

“大学一年级进了新大后,我就一直努力在促成新大慈青社成立的因缘。”新大慈青社创办人方毓婷回忆道:“当时真的很不容易,只是自己心想把慈济的好带进校园里,在同侪还在探索大学生活时,我就已经在筹画这一切。”凭借着证严上人的一句静思语:“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可能。”如今已成为受证委员的方毓婷,最终在十九岁生日那天愿望成真,成立了新大慈青社。

慈青社成立后,方毓婷在学长的陪伴下陆续招揽社员。傅玉桂便是其中一名,“当时我收到了毓婷的一封电邮,决定和几个朋友一起参加在马六甲举办的慈青营队,从此开启了我的慈青生涯。”

傅玉桂向学弟妹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生命转捩点,鼓励大家要广结善缘。她感激在新大遇到了一位教授,让她可以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来自单亲家庭的她,家境并不富裕,与妈妈相依为命。刚上新大时,傅玉桂在课余时间打工来补贴学费,希望妈妈日子过得好些。

在慈济里成长,傅玉桂不忘初衷,谨记着做个手心向下的人,“至今仍在教育组付出,因为我知道教育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在事业小有基础的她,成了学弟妹的榜样。拥有类似成长背景的新伙伴,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了延续这一份爱,傅玉桂与方毓婷于联谊结束后主动联系慈青团队,自愿加入家访团队,并在手机平台设立“新大慈青”群组,把五名新伙伴加入其中,希望以过去的校园与慈青经验,继续陪伴这群学弟妹。

“对的事,做就对了。”尽管新大慈青社在六年前画下休止符,但曲终人不散,这天在这群新伙伴的心田种下种子,带回校园,期待再度发芽的一天。

SG20160604 EDA ZZY 016
新加坡慈青团队趁学校假期之际,邀约“慈济-新加坡管理大学助学金计划”受惠学子在义诊中心团聚联谊。摄 / 周正阳

SG20160604 EDA ZZY 001
联谊前半个小时,新伙伴卢伟健提早前来协助准备午餐。摄 / 周正阳

SG20160604 EDA ZZY 015
联谊当天,一共来了五名新大学生和25名社区访视员与慈青学长。摄 / 周正阳

SG20160604 EDA ZZY 014
破冰游戏环节时,大家从环保碗挑出不同颜色的巧克力糖,然后依颜色自我介绍。摄 / 周正阳

SG20160604 EDA ZZY 025
新伙伴领到结缘品后,翻开《慈济英文季刊》,更进一步了解慈济。摄 / 周正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