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头看人生”计划希望透过让年轻人用镜头记录职场百态,探索非传统的职业道路。青年学员在导览员带领下,学习欣赏观察国家美术馆的独特建筑风格。(摄/ 陈雪晶)
你还记得自己青春岁月的志愿吗?发现自己兴趣或天命的那一刻,依然镌刻在很多成年人心里,而正是这个深具启发的瞬间,驱动我们勇往直前。
对于在职场获得极大满足和成就的人来说,职业往往构成重要的身份认同,因此帮助年轻人及早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至关重要,不仅能让他们确立奋斗目标,还能增强自信。
“从镜头看人生”(Lens of Identity)计划,便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希望透过让年轻人用镜头记录职场百态,探索非传统的职业道路。这项计划由致力提升年轻人福祉的社会服务机构“Trybe Limited”主办,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协办,并获得全国青年理事会支持。
青年培力 体验多元职人生活
“我们的愿景是‘让每位年轻人有自己的成功故事’。”Trybe Limited高级助理社工周妙宜分享“从镜头看人生”计划的缘起:“成功可以有多元的形式和定义,我们接触到许多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的青年,当他们试图探索自我、思考自己能为世界带来什么,以及世界又能给予他们什么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从镜头看人生”计划带动年轻人透过拍摄时的专注沉浸和反思探索,去接触摄影、展览等职人的工作日常,学习摄影技能,了解这些行业的来龙去脉,而这也许正是点燃梦想的契机。
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的理念与这项计划高度契合,因此成为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都希望青年能够忠于自我、克服挑战,并融入社区、共同成长。”周妙宜说道。
“青年中心的五大支柱之一是‘艺术与文化’,我们一直在寻找新方式,让青年接触不同的职业领域。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舞台,让青年人才尽情挥洒创意,‘从摄影看人生’计划是一个绝佳机会,我们召集热爱摄影的年轻人,最终让他们策划自己的摄影展。”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副经理许哲维分享计划理念与目标。
经过了六周的筹备,五支摄影小组的摄影成果展,终于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正式揭幕。(摄/ 陈正宇)
首届“从摄影看人生”计划从2024年11月1日至12月6日,每周举办一次工作坊。横跨六周时间里,13名学员走访马术治疗、城市菜园和发廊等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新加坡残疾人骑马协会(RDA Singapore)、City Sprouts、Foreword Coffee、The Good Guys Barbershop 以及 Xpressflower,捕捉所见所感,并把拍摄记录的成果举办摄影展。其中相机镜头出租店家“Camera Rental Centre Singapore”也借出15套单反相机及镜头,支持这项计划。
镜头背后 青年眼中的世界视野
首批参与的年轻学员来自不同背景,也有身处逆境的青年,这样安排是希望让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有机会交流合作。
“看到不同群体的年轻人因为摄影走到一起,这种连结很美妙。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喜好、认知和人生观,但他们面对生活,却有共通的情怀与困惑。过程中他们彼此支持、相互激励。”周妙宜分享。
计划伊始,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摄影师陈正宇,先给学员上了一堂摄影基础课,45分钟的浓缩课程,涵盖基础摄影的要点——从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和ISO感光度的曝光三要素到构图技巧。
“所有全员都认真听讲,即使是比较枯燥的部分,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求知欲。”陈正宇说道。
拥有十三年专业拍摄经验,陈正宇(后排中)鼓励学员,技术并不是决定好照片的唯一因素。(摄/ 文显勇)
有些学员是有拍摄经验的摄影新秀,但也有第一次拿起单反相机的初学者,拍照时他们难免紧张,担心无法拍出心中的理想画面。
然而,作为拥有十三年商业及婚礼摄影经验的专业摄影师,陈正宇深知,技术并不是决定好照片的唯一因素:“扎实的摄影基础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追求技术上的完美,作品往往会失去灵魂,更重要的是赋予照片意义。我们希望青年能通过摄影分享自己的独特视角、对平衡感的理解以及美学理念。”
带着导师陈正宇的鼓励,学员在首次实拍练习时,自由探索青年中心,也走进宁静怡人的义顺池塘边,捕捉吸引他们目光的画面。第一堂工作坊结束时,陈正宇点评了他们的作品。
掌握基本技巧后,第二周学员前往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除了锻炼摄影技巧,他们也从不同的艺术媒介中汲取灵感。美术馆的导览员带领学员参观东南亚知名艺术家的绘画与装置艺术,帮助他们理解创作背后的思路。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导览员,为青年学员讲解展品背后的创作思路。(摄/ 陈雪晶)
真正的考验在第三周,学员分组前往不同地点,通过一组照片作品讲述故事,带领观众了解各行业的幕后世界。“去捕捉唯有你才能看到的独特一面。”导师陈正宇为他们加油打气。
合作伙伴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学员也全情投入拍摄,实践过去几周所学的一切。这就和传统单向分享的企业参访不同,透过让青年学员手持相机,主动观察探索,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感和主导权。
其中一名16岁的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拍摄时遭遇技术问题——相机不断显示电量耗尽,即便更换了三块备用电池,甚至连换相机机身也无法解决。
然而,他并未轻易放弃。他发现,每次弹出电池再重新插入时,相机就能短暂恢复工作。他便反复这样操作,在有限时间内成功完成拍摄任务。
青年共创 展现创作潜力
接连三周的创作后,学员暂时放下相机,戴上手套,投入到摄影展的筹备,亲身体验镁光灯背后,繁琐的筹备过程。
虽然摄影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表达,但举办共同的成果展,学员需要倾听伙伴意见,在创意上互相配合。大家一起决定摄影展的主题、照片选择和排版布局,也要自己撰写图解,同时严格遵守预算。
年轻人创意无限,每个摄影小组都给自己的组别取了独特的名字,负责拍摄发廊“The Good Guys Barbershop”的摄影小组“Blues”表示,他们之前完全没想到策展如此耗费体力,想到自己的作品要公开展览,他们也感到有些压力。
另一组负责拍摄花店“Xpressflower”的小组“Playboy Pink 1965 Ford Mustang Convertible”,其中一名学员在摄影展开幕时经历了焦虑发作,他感谢陈正宇和其他负责人在当下尽力安抚他。
为期六周的“从镜头看人生”计划,转眼就结束了,到了摄影展当天,除了青年学员,他们的亲朋好友、Trybe Limited团队和导师都特地前来,见证这群年轻人的努力成果。
展览上,导师陈正宇和三名合作伙伴代表组成评审团,摄影小组向他们逐一呈现自己的作品与创作理念。
五支摄影小组的摄影成果展,从2024年12月7日起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展出两周。(摄/ 陈正宇)
摄影小组的分享展现青年的关怀,拍摄城市社区花园“City Sprouts”的“Photopuffs”小组,借助蚯蚓这一“地下无名英雄”的主题,带观众思考生活中,那些他们认为理所当然而忽略的事情。
三位热爱动物的学员,拍摄的对象是新加坡残疾人骑马协会的马匹和其他动物,他们希望通过摄影吸引观者目光,展现人与动物更深层次的联系,让更多人意识到动物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位评审盛赞青年学员的创作潜力与观察力,陈正宇感慨说:“看到他们的作品,和对自己的高要求,让我获益匪浅。”
除了教学,陈正宇自己也亲自陪伴摄影小组“Amber”。他欣慰地说,其中一位学员初来时有些局促不安,但渐渐变得放松,展现更多自信,还有一名学员本来几乎不与人交流,但到了摄影展开幕这天,他变得健谈,还主动分享活动时的紧张心情。
敞开心怀 青年的压力伙伴来疗愈
看到学员的成长,其中一位负责陪伴他们的慈济基金会(新加坡)职工陈雪晶,也感触良多。内向的她当初接到任务时,心情十分忐忑。和学员年龄相差约一个世代,她说:“我害怕和他们有代沟,而且我只是自学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会担心无法回答学员的提问。”
对内向的慈济职工陈雪晶来说,在“从摄影看人生”计划陪伴学员,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摄/ 文显勇)
第三周的工作坊前,陈雪晶要独自带队去新加坡残疾人骑马协会,这让她的压力达到顶点,“我要带着一群陌生的年轻人,去见另一群陌生人,而且是去一个我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大家主要用英语交流,但我的英语并不流利。”
尽管事先已经在脑海中模拟了不同情景,但路途上她只有越来越焦虑——学员会不会不受控?更糟的是,天气变坏,开始大雨倾盆,大家一下车就被淋湿了。所幸协会的工作人员友善热情,而学员也很快沉浸在拍摄任务中,才让她渐渐安心下来。
完成陪伴的任务,对陈雪晶来说也是人生经历的拓宽。“过去我会尽可能避免社交场合,因为不想承受那种未知的紧张,但现在我觉得,即便不喜欢某些活动,也应该尝试,尤其是我如果有想要实现的人生目标的话。”
“学员都有所收获,有人掌握了摄影技巧,有人对自身能力和兴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人改变了对这些职业的看法,也有人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具创意。”周妙宜总结道:“希望‘从摄影看人生’计划,能在这群青年的探索旅程中,留下微小却重要的足迹。”
(资料提供:文显勇)